直到最近十年,我并不是很理解「信息时代」的含义。在我记事之后,长大之前,大约世纪初的样子,获取信息的渠道还相当有限。电视和报刊仍是获取新闻与娱乐的主流,书籍更是汲取知识的不二法门。彼时我住在外公外婆的老房子里,翻出了不少陈旧的书刊。它们大多来自我母亲的童年时代,泛黄的纸张散发出历史的芳香,任由穷极无聊的我翻来覆去地观看。当然也有新的,报纸、《故事会》、外公买来的一套百科全书,以及每学期发的新书,都在第一时间被我扫荡。家人以为我勤奋好学,但我自知不过是用个中内容的趣味,填满那漫长而空旷的童年。

后来家里拉了宽带,事情便简单了许多。那是中国互联网的田园时代,备案制度尚未施行,百度与 Google 还势均力敌。除去生机盎然的贴吧和天涯,我最爱的是几个小型社区,上面有固定的编辑发表帖子,也接受外部的投稿,内容五花八门:生活、人文、小说、段子、游戏……我不再沉溺于书刊,家人也不时骂我两句有网瘾——他们不知道中文互联网的璀璨。现在回想起来,当时的信息质量颇高,而我的摄入量也已接近饱和。

那份璀璨早已消逝在时代的长河,永远停留在了 Web Archive 中,事情也在数年前逐渐起了变化。大数据开始狂轰滥炸。我最早的明确感知大概是网易新闻,某天突然显示满屏杂乱无序的文章,不再是以往分门别类的新闻。后来我知道这种事叫个性化推荐。发展到今日,几乎每个 app 都难逃窠臼。电商、视频网站、音乐应用、社交平台……打开首屏必是个性化推荐;即使我根本不打开这个 app,不加处置的话,一天也能推送数条乃至十几条消息。至此我终于明白,「信息时代」的全称是「垃圾信息爆炸的时代」。

获取更多的信息,似乎是智慧生物的一种本能。信息可以给予帮助,提供消遣。可是人能够处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,时间也是有限的,而为了针对性地细分用户,推荐内容又大多是零散细碎的 UGC。结果就是,大量低质量的信息被不分时间场合地喂到用户面前,这无疑是有害的。随机跳出的推送是对思维活动的一种中断,针对喜好的推荐更是吞噬时间的怪兽。两者还会持续地占用大脑的工作记忆,最终人就成了垃圾信息的容器。(不过,至于网上流行的「信息茧房」之说,我倒不太以为然,因为封闭的大脑无须推送,总能把自己封闭起来。)

我厌恶无意义的推送。淘宝总是在我买了一件衣服后,认为我还要买一百件衣服;推特总是在我看了一张梗图之后,认为我还要看一百张梗图;哔哩哔哩总是在我看了一个游戏视频后,认为我还要看一百个游戏视频。更不用提各种直白的广告了。平台重视的是日活、月活、转化率,于是就不断地勾引用户,即使这条信息质量低劣,即使我毫不需要,即使我正在忙碌。

接下来,我会介绍一些我正在使用的技巧,用于抵御无价值的信息洪泛。或许应当事先声明一下,这些技巧都出自我对世界与人类的疏离,仅供参考。我也没有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,只是单纯地厌恶被垃圾碎片填充大脑罢了。

远离推荐页

几乎每个沾点 UCG 属性的 app,打开都是一条个性化推荐的瀑布流。我讨厌这种设计,主要原因是信息质量差,所谓的「屎里淘金」。绝大部分的推荐内容,都是密度极低、可有可无的信息,消遣都不够格。其中偶尔会混杂高质量的信息,可是占比极低。这种信息流的观看性价比稀烂,可又总会让你暗想:万一我就要刷到有意思的东西了呢?这类应用的代表就是小红书、推特之流。

所以,我几乎从来不刷推荐页。我安装了小红书和推特,但几乎只在需要的时候搜索特定内容,或者查看特定的人。偶尔点开推荐页,总会在翻看两页之后在生理上想要逃离。我认为这类应用的日常,也就是查看自己关注的人事物了,我对陌生人的生活没有几分兴趣。YouTube 和哔哩哔哩用得多点,但我也几乎不看主页推荐,只看关注的频道。

关闭推送

推送本来是发送通知用的,可如今也是个性化推荐的重灾区。这比推荐页更加野蛮,因为即使你不打开 app,也会有垃圾信息不断地弹出来。我不清楚他人,至少我并不擅长频繁的上下文切换,如果在我工作时跳出一条推送(尤其是如果成功吸引到了我),那可能一时半会都回不到工作状态了。这种应用的代表是各类视频网站、购物网站、论坛,随时都希望你刷视频、买买买、吵吵吵。

推送的解决方案较为复杂,因为其中可能包含重要的信息。对于明显不需要推送的应用(比如加油站 app——为什么它需要推送?),我都是直接禁用通知。其次,我会尝试在 app 中禁止广告与个性化推送,至少在 iOS 上,多数 app 还是比较讲武德,翻一翻总能找到开关。对于死性不改又必须留着的 app(比如银行应用),或者愿意收推送但不想随时被打扰的 app(比如视频应用),我都加到 iOS 的通知摘要中,每天两次汇总推送给我,就能集中处理、避免分心了。

此时顺便提一个并非个性化推荐的点,那就是 Apple Watch 的通知镜像。查看通知是我 Apple Watch 的重要功能,消息来临时只需要转过手腕,就能知道通知大意,无须掏出手机再解锁查看。但坏处就是如果通知不断,我的手腕会持续震动发光。所以,我会在 Apple Watch 上屏蔽更多的通知,比如 IM。

拥抱 Telegram

前面提到远离推荐,拒绝推送,可是人是对信息上瘾的生物,离开个性化推荐,又该去哪里获取信息呢?人总是渴求信息与交际的,但当年中文赛博空间的小国寡民已经不复存在了……吗?

我用 Telegram 已经八年了,如今几乎已经 all in 其中。我认为它是一个接近完美的平台,鲜有花里胡哨的功能。不论是点对点的 IM,还是群组,以及获取信息最重要的频道,都是这么简单高效。在 RSS 式微的当下,Telegram 的频道尚余几分古典,你只会看到自己关注的内容,没有个性化推荐,不同频道也不会交汇进一条时间线。Telegram 上有各式各样的高质量频道,从新闻到段子,从专业领域到个人生活,覆盖了全部光谱。你也可以开设自己的频道,公开地分享或是私下地记录。

虽然在 Telegram 上,我也会静音绝大部分的群组和频道,否则依然是从早到晚的推送炸弹,但空闲时浏览泾渭分明的频道,远胜于在推特上翻找时间线。更何况仅此一个平台,就能满足我 90% 的中文信息需求。简中网络的泥沙俱下,都会在这里被滤出精华。

太阳底下无新事;如果有,我一定能在 Telegram 上看见。